春日暖陽下,在黃河谷地的青海省海東市安全區白家村,一座保鮮庫的300多平米的房頂上,一塊塊藍色光伏板分外亮眼。一側的團體光伏電站電表箱里跳動的數字,記錄著這些光伏板為白家村村團體帶來的“陽光收入”。
“只要一發電,就有收益,賣出的電錢由國家電網海東供電公司安全區供電公司直接打到農戶的銀行卡上。從2020年5月底到現在,現已有23戶裝置運用了,他們坐在家里也有一份‘陽光收入’。”白家村黨支部書記賈永寧說。
2020年,白家村領到了安全區政府下撥的50萬元的村團體經濟“破零”資金,用這筆資金去開展什么工業能給鄉親們帶來收益成了村“兩委”經常考慮的事。
一個偶爾的機會,村“兩委”了解到了新動力工業的市場前景,經過考察研究,結合村子的經濟開展根底、自然資源條件,與當地光伏科技公司施行起了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
白家村黨支部副書記賈生源介紹:“農戶投入資金后,幾年就能夠回收成本。至少獲得10多年收益。剛開始咱們都不相信,經過村‘兩委’的不斷宣揚溝通,鄉民們從懷疑張望,現在都活躍參與。”
“出資50萬元,裝機容量109.44千瓦,電站估計每年發電量達17.5萬度電,估計年收益5.68萬元,20年收益約為90.96萬元……這些錢咱們能夠開展村團體經濟,然后再分紅給鄉民,多方獲益。”賈生源說。
賈永寧家的光伏電站結算收益表上,記錄著從2020年6月5日,光伏裝機容量9.36千瓦的電站開始發電后,截至2021年3月19日,現已累計發電11291.7度,累計收益4569.7元。
“咱們家的電站出資了3.7萬元,電站估計每年發電量為14976度,估計年收益為6061元,20年的總收益有9.7萬左右。”看著手機上監控自家發電信息的才智動力管理渠道上跳動的數字,賈永寧算著20年的總收益。
鄉民李生明2016年將自家的出租車出售后,每個月僅靠著鄉村養老金與老伴守著幾間平房過活。上一年,聽說村里施行光伏發電項目,他第一個報了名。
“裝上戶用光伏電站,還有技術人員上門來幫著保護,不必操一點兒心,還能掙錢,多好!”李生明說,他家的戶用光伏電站現已落成發電10個月了,擱置的屋頂裝上這些光伏板,不必干什么,銀行卡里就來錢,別提多高興了。
為了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當地穩妥公司借鑒山東穩妥公司的光伏穩妥模式,活躍對接了解農戶需求,推出了“戶用光伏電站”職責險種。國家電網海東供電公司安全區供電公司也跟進了服務。該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經理王建威說:“安全區供電公司對建成的光伏電站進行檢驗,檢驗合格的光伏電站給予并網。針對光伏發電收益結算,公司派專人跟進服務,做到當月受理,次月結算,月結月清。”
青海民泰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超介紹:“光伏發電無排放、無污染、無噪音、無輻射,是綠色環保的清潔動力。光伏發電,首要能夠供應給自家的電器運用,多余的電能經過雙向電表,能夠上傳電網賣給國家電網,獲得一筆收益;當光伏電不行時,也能夠經過雙向電表,主動從國家電網取電,完成雙方智能轉換,不影響家庭的正常用電。”
目前,海東市安全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報名裝置光伏電站的用戶近200戶,已有35戶用光伏電站并網發電,且已全部拿到了售電收益,每戶月收益為800元至1500元。3個村使用村團體“破零”資金,建成村團體光伏電站,均已并網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