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公布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
更新時間:2022-07-01 04:26????來源:????點擊數:
2008年,衛生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本次調查主要目的是對前五年衛生改革與發展的績效進行評價;為新一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和評價提供基礎信息,為“健康中國2020”規劃目標、指標、重大行動計劃的制定提供依據。
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由家庭健康詢問調查、機構問卷調查、醫務人員問卷調查和專題研究等四部分組成。家庭健康詢問調查涉及全國31個省,共有56400住戶,近20萬城鄉居民接受了調查。此次調查時間緊、任務重。各樣本地區衛生部門克服了地震、暴雨、疫情等災害帶來的惡劣影響,全力以赴完成了現場調查任務。目前,衛生部對調查資料進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結果為:
一是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人口老年化進程加快,我國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要量明顯增加,尤其是慢性疾病持續上升,疾病負擔日益加重。
2008年,調查地區居民兩周患病率為18.9%。按2008年人口總數13.3億推算,當年全國兩周患病累計總人次數達65.4億。過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1.5億人次。城鄉居民兩周患病的結構在過去的十年間發生了重大變化:調查的兩周病例中,新發病例的比例由1998年的61%下降到2008年的39%,而慢性病持續到兩周內的病例由39%增加到了61%。可見,慢性疾病已經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問題。
2008年,調查地區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數計算)為20.0%。以此推算,全國有醫生明確診斷的慢性病病例數達到2.6億。過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萬例。其中,高血壓病和糖尿病的病例數增加了2倍,心臟病和惡性腫瘤的病例數增加了近1倍。這也說明全國醫藥衛生戰線所面臨的任務與挑戰巨大。
調查發現疾病負擔有所增加。調查地區兩周內每千人口疾病持續天數為1537天、每千人口因病臥床天數為185天,每千勞動力人口因病休工天數為90天,每千在校學生的因病休學天數為44天;與2003年調查結果相比,每千人口疾病持續天數、因病臥床天數增加,休工、休學天數有減少。
二是2008年我國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利用量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有一定程度緩解。
2008年,調查地區居民兩周就診率為14.5%。由此推算,2008年全國門急診人次數達50.1億,與2003年相比,增加2.6億人次。門診病人就診流向發生明顯變化: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的比例由2003年的69.5%增加至2008年的73.7%;其中:城市由36.6%增加至48.3%,農村由79.3%增加至81.7%。
2008年,調查地區居民年住院率為6.8%,比2003年增加了近一倍。以2008年住院率推算,全國住院人次數近1億人次、手術量達到2500萬例,為歷史最好水平。
調查地區居民未利用醫療服務的比例下降。兩周內新發病例未就診比例為38%,比2003年下降了6百分點。在未就診病例中,70%的患者采取藥店購藥、自我醫療方式對進行治療,少部分患者未進行任何治療。經醫生診斷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為21%,與2003年調查結果相比,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三是城鄉各項公共衛生服務和干預措施基本得到落實,重大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得到控制。
計劃免疫覆蓋率進一步提高,這是我國重大傳染病發病率持續下降的重要原因。本次調查城鄉兒童計劃免疫建卡率為97.9%,比2003年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五種主要疫苗的接種完成率分別為:卡介苗98.8%、百白破90.7%、脊髓灰質炎92.4%、麻疹92.1%、乙肝疫苗93.3%。
婦幼衛生保健工作達到加強。調查顯示:孕產婦產前檢查率為94%,產后訪視率為57%,住院分娩率為89%,新法接生率為94%。與2003年相比,產前檢查率提高7個百分點,產后訪視率提高4個百分點,住院分娩率提高了20個百分點,新法接生率提高了7個百分點。這對于我國嬰兒死亡率(15‰)和孕產婦死亡率(34/10萬)持續下降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村公共衛生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農村調查地區的住戶安全飲用水比例達到85%,自來水普及率達到42%,均比2003年有所提高。農村住戶無害化廁所普及率為21%,衛生廁所使用率為43%,與2003年調查結果相比進展不大。這與去年南方一些地區農村手足口病的流行,有密切的關系。
城鄉居民健康行為向好的方面轉變。調查發現城鄉居民吸煙率呈緩慢下降趨勢,15歲及以上人口男性吸煙率為48.0%,女性吸煙率為2.6%。由此推算,我國現時吸煙人口有2.7億。與2003年相比,吸煙率有所下降,但吸煙者的吸煙量增加明顯,每天吸煙20支及以上的煙民比例由2003年51%增至2008年的62%。參加體育鍛煉人群比例呈上升趨勢:15歲以上人口經常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為24%。由此推算,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為2.5億,與2003年相比增加明顯。
四是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和諧醫患關系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
近幾年,基層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進展明顯,但最為突出的問題是人才隊伍和醫療服務質量。調查發現,在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中,中專及以下和沒有學歷的人員比例達到63%,村級衛生組織中這一比例高達90%,其中1/3村醫沒有學歷;人才下不去、也留不住,沒有真正形成為農村基層培養適宜人才的有效途徑。調查發現,基層衛生機構用藥還存在不合理現象,鄉村兩級處方中抗生素的使用比例分別達到了62%和65%(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水平45-50%)。這種人才結構和服務質量,很難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調查發現,城鄉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滿意度有所提高,醫患關系逐步好轉。但還是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對醫療服務不太滿意,其中:22%患者認為醫療費用過高、10%患者認為醫療條件和就醫環境差。調查醫務人員發現,37%的醫務人員認為責任太重、執業環境差,26%醫務人員曾經遭受過患者的語言侮辱或軀體暴力;88%的醫務人員認為工作中有必要防范患者對醫療行為提出質疑和追究。由此,專家建議,應加強醫療事故的防范機制、化解醫患矛盾糾紛的協調機制、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政策環境的研究。
|